大理石的形成过程及地质特征可概括如下:
一、形成过程
1、原始沉积阶段
大理石起源于海洋生物遗骸(如珊瑚、贝壳)的沉积,经长期压实形成石灰岩或白云岩。这些沉积岩以碳酸钙(CaCO₃)为主,含少量镁、硅等元素。
2、变质作用阶段
因地壳运动,原岩被埋入地下深处(通常>5公里),在高温(150-400℃)高压(>1千大气压)环境下发生变质。
重结晶:方解石、白云石等矿物颗粒重新排列,形成致密晶体结构。
矿物转化:部分石灰岩中的碳酸钙与镁结合形成白云石(CaMg(CO₃)₂)。
杂质迁移:铁、锰等元素氧化形成色带,二氧化硅(SiO₂)形成石英脉。
3、后期改造阶段
变质后的岩石可能经历多次地壳抬升、岩浆侵入或热液活动,进一步改变矿物组合与纹理。
二、地质特征
1、成分与结构
化学成分:以碳酸钙为主(>50%),含碳酸镁、氧化铁、二氧化硅等杂质。
晶体结构:方解石晶体呈粒状镶嵌,粒径0.1-2mm,致密度高。
层理与纹理:受原岩层理和变质应力影响,形成波浪纹、云雾纹、条带状等独特图案。
2、物理性质
硬度:摩氏硬度2.5-5,低于花岗岩。
密度:2.6-2.9g/cm³,孔隙率低。
抗风化性:易被酸腐蚀(如雨水中的碳酸),导致表面溶蚀失光。
3、颜色多样性
纯净方解石呈白色(如汉白玉),杂质矿物致色:
(1)氧化铁:红、黄、棕;
(2)石墨:灰、黑条纹;
(3)蛇纹石:绿色(如丹东绿)。
4、典型产状
(1)多分布于造山带(如喜马拉雅、阿尔卑斯)和板块边缘,常见于区域变质带或接触变质带。
(2)中国云南大理、意大利卡拉拉等著名产区均位于古海洋沉积地层抬升区。
三、地质意义
大理石的变质特征(如晶体排列、矿物组合)为研究古地壳运动、古气候(如大理冰期)提供了重要依据。其形成过程揭示了从沉积到变质的完整岩石循环,是地球动力学的典型案例。
|